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,在这个特殊的时期,很多人会选择艾灸来养生。那么三伏天艾灸究竟有什么讲究呢?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。
三伏天艾灸的基本讲究
三伏天艾灸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进行。时间上,最好选择在白天阳气最盛的时候,比如上午10点到下午2点。因为艾灸本身就是借助温热之力来调理身体,在阳气旺盛时艾灸,能更好地激发身体阳气,增强艾灸效果。而且每次艾灸的时间不宜过长,一般每个穴位控制在15-20分钟左右。如果艾灸时间过久,可能会导致身体出汗过多,损伤津液,引起身体不适。
艾灸的顺序也有一定讲究。通常是先上部后下部,先背部后腹部,先左边后右边,先背部的穴位后四肢的穴位。比如先艾灸背部的大椎穴、命门穴,再艾灸腹部的神阙穴、关元穴等。这样的顺序能避免身体出现头晕、心慌等不适症状。
三伏天艾灸的环境要求
环境对艾灸效果有很大影响。艾灸时要选择一个安静、温暖、通风良好的房间。温度要适宜,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。如果房间温度过低,艾灸时身体毛孔张开,容易受寒邪入侵;而温度过高,又会让人感觉燥热难受,影响艾灸体验。
通风也很重要,但不能有过堂风。艾灸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烟雾和气味,如果通风不好,这些烟雾和气味会让人感到不适,甚至影响身体健康。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净化器,但要避免风直接吹到身体上。在艾灸前后,都要注意保暖,尤其是艾灸后,不要立即洗澡、吹空调或吃生冷食物。因为艾灸后身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,此时洗澡容易让寒湿之邪进入体内,吃生冷食物也会影响艾灸的效果。
三伏天艾灸的饮食注意
艾灸期间的饮食要清淡、易消化。可以多吃一些温热、健脾的食物,比如小米粥、山药粥等。避免吃辛辣、油腻、生冷的食物,像辣椒、冰淇淋等。辛辣食物容易生热,与艾灸的温热之力叠加,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火;油腻食物不易消化,会加重肠胃负担;生冷食物则会损伤脾胃阳气,与艾灸的目的相悖。
同时,要多喝水。艾灸过程中身体会出汗,水分流失较多,及时补充水分能防止身体脱水。可以喝一些温开水或淡盐水,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。